杏耀娱乐_注册登录APP下载【杏耀官方平台】
杏耀娱乐_logo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轮播图
杏耀娱乐快速注册登录

杏耀快速注册   杏耀快速登录

文章详情
 
文章搜索
 
 
“要担当起传承书法的使命”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4-04-03 15:25    文字:【】【】【

  1955年生于江苏省新沂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军第三届书法篆刻展等。《晁玉奎书法作品集》于2007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6年秋在上海举办个人书法展。

  10月8日,上海市首次成立机关书法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晁玉奎当选为市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

  晁玉奎当天在接受早报专访时表示,书法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创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不能认为这只是书法家的事,机关人员也要勇于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

  东方早报:其实具有一定的书法水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基本素质之一。你认为书法在当下知识分子或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中应占据怎样的位置?

  晁玉奎: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历代帝王对书法的重视、推崇也是书法人才辈出的一大因素。典型的如南朝的萧衍、唐代李世民、五代李煜、南宋赵构等,他们都是“皇帝”兼书法家于一身。上层官僚对书法的热衷,形成了官府内“没有书法本领,恐怕难以立足”的局面。严格地说,在古代,并没有专业的书法家。历代长于书法者,很多都是为官者或知识分子、机关干部,无非是将书法“玩”得更加得心应手。这种局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打破。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一时倡导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西学全盘肯定的势头锐不可当。欧风美雨、西学东渐,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各种硬笔代替了毛笔。毛笔书法失去了用武之地,甚至有人主张走拉丁化的道路,书法被推向了绝境。所幸的是,因毛笔书法其独特魅力为国人所热爱,反而成为了独立的艺术门类,几千年经久不衰。现在虽是信息化时代,但作为机关人员,不仅肩负着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而且通过研习书法可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如果机关人员爱好书法这门艺术,就可以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研习书法过程中,可以起到陶情冶性、健身养心、放逸释怀的作用,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超脱的境界之中,以净化的心灵摆脱世俗的烦恼,去感悟真善美。因为书法不仅是一门高精度的手工技艺,其实质是能够表达个体心智、情感、学养、禀赋等生命力的一种生存智慧。当你静立案前,沉浸在那翰墨字香中,这时世俗生活的沉重压力便抛入九霄,一种愉悦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晁玉奎:书法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创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不能认为这只是书法家的事,机关干部要勇于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上海首次成立机关书法家协会对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对推动书法艺术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对浓厚机关学习书法的氛围,培养书法新人都具有积极意义。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代表,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要真正在上海掀起“书法热”,必须进一步营造“机关带头,全民书法,翰墨天下”的浓厚氛围。只有把群众性书法的基础做大做强,书法艺术的宝塔尖才会越高越稳固。

  晁玉奎: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我们机关的一切工作也都是为人民大众的,离开了“三贴近”,那就必然迷失方向。再从书法的本质来说,当初也是用于民生记事占卜。因此,坚持“三贴近”,是机关书法家协会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五个方面做起。一是要引导机关书法家深入生活,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以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二是从提升人民群众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来普及书法。通过举办培训、讲座、交流、展览等形式,推动书法的大普及、大发展。三是在创作内容上,注重“民生书法”,就是反映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态。像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林散之的“民生在勤”、赵朴初的“苟利国家生死,岂因祸福避驱”等等,不能只书写远离时代、纯粹文人骚客的桃花源诗句。四是支持公益性惠民活动。采取义卖和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广泛筹措资金,支持敬老院、福利院等公益单位,捐助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等。五是充分发挥东方宣教中心和社区学校指导服务中心传播作用,让书法艺术真正从“象牙塔”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凝聚不同的书法群体,体现出各具特色的审美追求,以适应满足社会各界的多种学习书法需求,掀起机关和全民参与书法、学习书法的新热潮。

  东方早报:近些年对海派书法的形成原因、地位作用、发展现状有很多话题,上海市机关书法家协会在振兴海派书法方面有何想法或者打算?

  晁玉奎:海派书法群体对推动中国近代史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积极贡献。比如,20世纪初以李瑞清、曾熙、康有为等为代表的碑学书风在上海风靡一时。从20世纪初到民国中期这一阶段海派书法在全国的影响更加引人注目,那时上海就是全国的书法中心。吴昌硕、高邕、沈曾植等一大批知名书法家活跃在上海书坛。

  海派书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继承和创新的使命现在落在了我们的肩上。上海要建成国际大都市,首先要建成文化大都市,文化能体现我们的价值观,展示城市的魅力,书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想市机关书协在推动上海书法艺术发展上,要着眼以下几点:

  一是继承传统上,既不“脱岗离谱”,又不受传统的束缚。要倡导积极而大胆地进行艺术创新,要有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当然评判一件作品或书家的标准,首先要看传统功力,然后再看独特新意,因为海派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多元性。

  二是要寻古求论,浓厚理论研究氛围,充分发挥理论引导的作用。理论对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民国时期海派书法之所以影响很大,除了大师多,还有一条是书法刊物多,民国五年至三十八年,当时书法刊物有17种,如《金石书画》、《艺观》,沈尹默、白蕉等在理论研究上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是倡导在技法和审美意趣上、形式和内容上都要紧跟时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创作主体在适应人们审美需求中彰显个性,这样有利于形成海派书法多元创新的格局。

  晁玉奎:的确,这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书法热,这是一个好现象,是太平盛世的生活写照。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魅力,是中国唯一没有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和影响的艺术。书法作为传统的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具有审美、教育、认知、娱乐的功能。林语堂说:“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我们应该乘势而为,引导人们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文化强国的进程中,继承和创新中国的书法艺术,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

  东方早报:对于学习书法,比如临碑与临帖,有什么建议?你认为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是什么?

  晁玉奎:中国书法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二王”书风为核心的帖派;另一条是以清代发展起来的碑派书法。在魏晋以后的千年中,“二王”帖学派培养了一个个为后人崇拜和敬仰的大师,创作了一件件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之作。碑派书法虽然不超过300年的历史,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用笔、用墨和理论体系。碑派书法不但解决了帖派书法对篆隶二书体的创作无能,同时也丰富或增强了帖派书法中弱势的一面。

  对于初学书法者,是临碑还是临帖,我看都可以,但只能侧重一方面,不可平分精力,因为碑与帖在用笔技巧上是完全不同的,待具备了一定的功底之后,才可广泛涉猎,向碑帖兼容的目标迈进。历史上赵之谦、张裕钊、于右任、沈曾植都是“碑帖结合”比较成功的书家。

  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临、摹、创”三个字。一是摹,是古人传移模写之法,或用双钩,或用影映、蒙写,宗旨无非是不走样不变形,摹的结果是外形准确、结构合理、笔画到位。二是临,有实临、有意临。实临是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如果一生以实临为业,则必然成为“书奴”。意临的意,又可分为物意、笔意、我意。书法中的字形字态为物意,轻重疾徐为笔意,合心适情为我意。意临是“十分学七要抛三”,历代书家都把“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作为临摹法宝,把“神采为尚,形质次之”作为终极追求。三是创,由临而入,凭古法而传承,由临而创,以传统而出新。一般评价书法,要求师承有序,技法纯熟,气息高古,得意忘形。

  东方早报:能否谈谈你的经历与创作之间的关系。30多年的军旅生涯对你学习书法有何影响?

  晁玉奎: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书之传情、传性、传神、传意。书法创作是笔墨当先,但心不到者境不达,神不到者难入妙。古语心正则笔正,笔正则有真气、正气、阳刚之气。由此可以看出,书法家的经历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我在部队工作30多年,从一名战士当到师长。部队严格紧张的生活,顽强拼搏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雷厉风行的作风,积极向上、团结民主的氛围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在书法研习上很认真、很刻苦、很执着。我始终坚信一条,只要勤勉就有时间,只要执着就会有成果。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是一种强烈的文化追求。

  东方早报:有评论认为你行书苍莽雄迈,草书恣意畅逸,跌宕变化,能否简述一下你何以偏爱行草?

  晁玉奎:汉字的书写,经过几千年的嬗变演化,形成了现在世人公认的五种书体——篆隶楷行草,这五种书体各有鲜明的点画形态、体态特征和审美趣向,但我对行草却情有独钟。究其原因,一是感到行草书实用性强,写得快,用途广。二是感到行草,特别是草书创作更具创造性和表现的自由。草书与其他书体相比,艺术含量是最高的。比如,篆书隶书楷书,它们的形体结构有规定性,又都被限制在方格内,就不像草书那样,作者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无拘无束,一任性情、挥洒自如。当然篆、隶、楷书也有艺术性,也有美之所在,但相对草书来说,它们是静态的、对称性的装饰之美,而行草书,特别是草书所呈现的是动态的、不对称性的千变万化之美。三是草书在汉字的5种书体中,是最富有情感和表现力的,最富有审美内涵的一种书体,我感到草书好写,但真要写好很难。它不光是下功夫苦临勤练就能写好的。要写好草书除了掌握基本的技巧,还对作者的学识、修养、气质风度、审美观念等有很高的要求。

  东方早报:你在书法研习中提出“晋唐之韵”,韵是综合修养形成的结果,结合你自己的书法之路可否谈谈体会?

  晁玉奎: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时期,政治混乱、灾难频繁,民不聊生。然而在文艺上却表现为人的觉醒,精神上极度自由,也是最富于智慧和热情的时代。后人将晋朝艺术特征以一“韵”字概括,可谓言简意赅。韵,是气韵风度。韵在晋代是广为流行之语,韵在当时的人物品评中,是最高的审美标准。

  我在书法授课时,经常讲要追“晋唐之韵”,讲不入晋格,终成俗品,不入晋格,也容易成野品。因为书法讲究法度,讲究规矩,讲究传统。“晋唐之韵”是一种传统,是高规格的传统。我一直认为,晋唐时代,是我们现代诗文、书法艺术的源头,艺术发展总要追本溯源,弄清了源头,你就可以“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是什么呢?首先就是找源头,找到创作的最高的参照对象,即找到最高境界的人,最高境界的作品,然后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这样才能立意高远,置身上流。我主张书法探源要追溯到魏晋、晋唐时代,从那里取法艺术品质就不一样了。我对一些朋友讲,浙江四明山主峰1200米高,我当战士时,感到已经是高山仰止了,如果你学习四明山,只能得一半,充其量600多米高。你要是学习珠穆朗玛峰是8800多米高,你得乎其中,还是4000多米高。所以,书法学习要取法乎上,就要韵追晋唐。

相关推荐
  • 青春三下乡 留住历史根脉 传承中华文明
  • “要担当起传承书法的使命”
  • 传统书法的魅力与意义
  • 书法的意义作文合集
  • 书法传统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 关于书画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
  • 李远东:书法家应当熔铸时代精神与当代理想
  • 简述学习中国书法的意义
  • 尚意书画:书法的意义和魅力体现在哪里
  • 广西书法院第二届理事换届会议圆满成功 新一届团队赓续广西书法艺术
  •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6 杏耀娱乐_注册登录APP下载【杏耀官方平台】
    友情链接: 书法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