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核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宣布 "国铀一号" 示范工程成功产出首桶铀产品,我国核工业发展史册再添重要一笔。这三代核工业人半个世纪的夙愿,终于在此刻落地生根。"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的投产,不仅在我国核工业史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以12个月的建设周期,将传统铀矿项目"五年立项、十年投产"的旧标尺彻底改写。
在这片曾因煤炭资源闻名的土地下,一场静默的技术革命正在200米深的矿层中悄然发生。不同于人们印象中矿山开采的粉尘弥漫,这里看不到重型机械的轰鸣,只有密布的传感器实时传输着地下溶液的流动数据。中国铀业董事长袁旭用"地质体内的精细化工"来形容这项创新——通过数字化建井技术构建的注液网络,能像毛细血管般渗透矿层,将铀资源回收率精准提升至90%以上,而地表生态仅留下几处监测井房,与草原风光融为一体。
这项颠覆认知的工程背后,是我国铀矿开发格局的历史性转向。过去受制于硬岩开采技术,占全国储量65%的北方砂岩铀矿长期沉睡地下。如今"铀煤协同开采"技术的突破,不仅让深埋千米的铀资源重见天日,更实现了伴生资源的梯级利用。在数字化管理中心的大屏上,数千口采铀井如同神经网络般联动,运营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的奇迹,正通过实时数据流不断刷新。
当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转型,这桶铀产品的诞生更具战略深意。作为核电"口粮"的天然铀,其自主保障能力直接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命脉。目前我国在运核电机组数量已居全球第二,到2035年铀资源需求将增长5倍。"国铀一号"规划产能可满足未来20年核电发展需要,相当于在能源安全屏障上又砌上了一块压舱石。更令人振奋的是,全链条数字化体系让我国铀矿开发成本较国际水平降低40%,核级产品质量标准的突破,正让中国铀业在国际市场议价桌上赢得更多话语权。
站在鄂尔多斯的监测平台远眺,草原上的风电场与地下的铀矿网络遥相呼应,勾勒出"双碳"战略下的能源新图景。这套集绿色开采、智能管控、综合利用于一体的技术体系,不仅为全球铀矿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更标志着我国从铀资源进口国向技术输出国的角色转变。随着后续项目的梯次推进,中国铀工业正以创新为笔,在清洁能源的时代画卷上续写新的篇章。
翔云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