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傍晚,我们“同心燃梦”突击队来到德庆县宋街夜市,采访了一位经营多年的夜市老板。这次长达三小时的深入交流,让我们对非遗美食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也启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思考。
华灯初上时,宋街已是一片热闹景象。58岁的夜市老板正在他的摊位前忙碌,见到我们便热情招呼。他的摊位虽不大,却汇集了竹篙粉、油炸糍、黄瓜榨等德庆特色小吃。“我在这条街做了二十多年了,”老板边整理食材边说,“见证了宋街从冷清到繁华的全过程。”
在交谈中,老板如数家珍地为我们介绍每样小吃的特色。说到竹篙粉时,他特意强调:“精髓就在那条竹篙上。”他详细解释了传统晾晒工艺对口感的影响,还拿出自家使用的竹篙给我们看。对金林水乡的豆腐,他则着重介绍了石磨工艺的独特之处:“机器磨的豆子,永远出不来那个味道。”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老板对非遗美食与文旅融合的见解。他以金林水乡为例,详细分析了美食与民宿、景点如何相互促进。“游客来了要吃饭,吃了饭就想了解背后的文化,”他说,“这就是最好的文旅融合。”这番话说得我们连连点头。
在谈到传承困境时,老板的担忧溢于言表。他特别提到黄瓜榨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现在会做正宗黄瓜榨的人越来越少了。”为此,他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媒体加强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传统美食的价值。
展开剩余35%作为调研团队,我们不仅详细记录了老板的经验和建议,还就非遗美食的品牌化、标准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老板认为,保持特色是关键:“不能为了统一标准而丢掉个性。”这个观点给我们很大启发。
临别时,夜市已进入最热闹的时刻。看着老板在摊位前忙碌的身影,我们更加确信:像他这样扎根市井的传承者,正是非遗保护的中坚力量。作为大学生调研团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珍贵的实践经验系统整理,为非遗与文旅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这次访谈让我们收获颇丰。我们认识到,非遗美食要持续发展,必须找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通过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些传统技艺不仅能得到保护,还能创造经济价值,实现良性循环。这个认知,将指引我们后续的调研方向。
发布于:广东省翔云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